找到相关内容1373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华岩寺道坚法师为重庆居士学修团体开示“佛教统一论与次第观”

    ;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兴趣与爱好深入修学,一门深入,解行相资,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庄严国土,福利社会。 道坚法师慈悲开示的“佛教统一论和学修次第观”,解决了居士们多年的学修迷惑。〈〈广论〉〉重庆...

    佚名

    |华岩寺道坚法师讲经|

    http://www.fjdh.cn/bnznews/2007/10/15541918403.html
  •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所以古人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的机缘比我们现在要多很多。现在这个社会不讲伦理,更不讲因果,说伦理道德是糟粕,说因果教育是迷信,这些观念深入民心,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所以自私自利这种心行大幅度的提升,...

    净空法师

    |人身|无常|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1/22395833870.html
  • 略说所缘缘义

    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语译如下:“三、所缘缘:  如有个心法是带著自己的心行法相或者是相应的所缘虑对象及所依托法,此体有二,一者是亲所缘缘,二者是疏所缘缘。如和...所托的所缘缘之亲所缘缘,所以当心所法带己相时(狭带著自己的心行法相)而这带己相的心行法相,当意识心起证自证分反观心所法的心行法相时,心所法就成为意识所缘的相分。如意识心缘怨亲债主仇人时,意识心会与忿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01554261.html
  • 济群法师答: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

    济群法师答: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些人一生是为了爱而寻觅。一种情绪竟然能支配人的一生,可见心行力量之大。现实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是为了事业而活,有些人是为了...

    济群法师

    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济群法师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0103077946.html
  • 问:在目前这个时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

    没用,因为环境只能起到暂时的辅助作用。作为在家居士来说,关键在于透彻轮回本质,确定三宝为究竟皈依,从而生起出离心,并进一步提升为菩提心。若能以这种心行生活,在家一样可以修行。正如《维摩经》所说:&...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8/18343087529.html
  • 净空法师答:什么情况之下随缘?什么情况之下不能随缘

    :「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如果慈悲方便是随着自己烦恼习气,决定堕落,那是错误的;佛家讲的慈悲随缘是智慧的。 所以前几天我跟跟吉林同学们讲「怎样念佛」。佛法的根本是用心,用什么样的心行慈悲,用...

    净空法师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12/18400194805.html
  • 延寿“一心为宗”的现实意蕴

    虚妄之情滞,合乎人我、法我之性相无圆融之理。不偏不执的圆融心行,正是延寿一心为宗的关键所在。所以,他在《宗镜录》中反复强调“圆融”。卷二十八中讲:   “本是一心...也就在于心行的圆融无碍上。   《宗镜录》第一百卷在综述“一心”时,指出:   “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行,故曰菩提;交彻融摄,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

    刘元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72443199.html
  • 论平等

    论平等  文/见枫法师   《四十二章经》云:“心行平等难。”为什么人与人相处要达到“心行平等”是件困难的事呢?答案其实很明显,因为我们都有私心。这个私心来自于对自我以及对我所拥有的事物产生执著,对于自他的关系有了明显分别。而这个执著、分别,来自于对万法的本质认识不清,误以为我以及我所有的一切是长久的,人我的差别相状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上,万法乃是因缘所生,互具互融,所以自他无别。因为不了解这个...

    见枫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44347229.html
  • 忍辱行与社会责任

    忍辱实际上主要着眼于个人,是为了转变个人的心行和业报,以获得解脱。忍辱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个人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中一切使自己不顺心或对自己不利的现象,如对自己有不满、有怨气、乃至有仇恨的人,或...rdquo;。   由此可见,传统佛教的特征,主要是致力于改变个人自己,改变自己的心行(去除贪、嗔、痴等烦恼),清除无始来的恶业,而不是改变他人和社会。因为从根本上说,解脱只能是个体的解脱,而社会总是...

    林国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85060210.html
  • 两岸僧伽教育交流访问实记

    交流,当天晚上于台北文殊院,与心行法师,惠空法师举办座谈。  第六天一早由心行法师陪同下至佛光山北海道场,在住持慧聪法师亲切介绍下,了解佛光山沙弥学院的教学理念;参观佛光电视台侧面得知成立佛光电视台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414869684.html